邱凌(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对外话语创新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穆静(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在跨国数字平台快速发展的今天,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日益凸显。跨国数字平台面临“交流的扩展”与“交流的无奈”的矛盾,需要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为跨国数字平台发展提供价值指引、方法参照和前景预期。
2014年3月,习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第一次系统地向世界阐释了人类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是文明交流互鉴,完整提出中国面向新时代的文明观,这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明宣言”。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数字平台成为国际传播新的“行动者”,深入地介入国际信息传播以及国际传播格局的塑造中。以Facebook、X(原Twitter)、YouTube、TikTok等为代表的跨国数字平台,既为文明交流互鉴带来了多方面机遇,也因多重力量的介入呈现出“交流的无奈”。在此背景下,“文明交流互鉴”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历史使命与现实价值。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为跨国数字平台发展提供价值指引、方法参照和前景预期。在文明交流互鉴价值指引下,我国数字平台国际传播也需要在内容创新、平台规则制定、价值内核等方面不断寻求新的进路,从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和我国数字平台出海之间的良性互动。
跨国数字平台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数字平台中文明之间的交流,带有数字平台的技术特性而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体现在展示空间的扩容化、对话场域的立体化、互鉴效果的深入化。同时,跨国数字平台亦因文化区隔、算法机制、意识形态偏见等,呈现出交流的阻隔性。
跨国数字平台通过展示和呈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成为促进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重要渠道。
在呈现内容方面,跨国数字平台中,数字技术带来信息传播的无远弗届,数字技术搭建起多样文明展示的平台,不同地域的文化、相异的文化样态得以在同一平台中展示,多彩的文明之花绽放。
在呈现形式方面,数字平台通过图文音频视频等多样化的展示手段,降低了文明交流互家居设计工作室鉴的理解门槛,特别是借助短视频等传播手段,有助于降低跨文化信息传播的文化折扣,更好地实现文化的共情传播。2019年以来,李子柒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走红,相关短视频通过共享技术平台突破文化边界,赋予了中国文化更加鲜活和具身的呈现方式。
在呈现空间方面,数字平台以其巨大的空间容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内容存储的有限性,文化内容在纵向的时间维度和横向的空间维度进行延伸,使得跨时间、跨地域的文化能够共存于数字平台中。
数字化时代,麦克卢汉预言的“地球村”已成为现实。跨国数字平台将国家、媒体、企业和个人平等地连接起来,为彼此间的互动提供了畅通的渠道,传播的权力也被赋予每一个数字网络中的“行动者”。某种程度上,跨国数字平台拓展着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对话场域,使对话更便捷高效地开展。
文明的对话既可以发生在不同地域文化这一共时性空间维度,也可以发生在不同文化世代这一历时性的时间维度。就共时性的文明对话来看,跨国数字平台为人们提供了即时传播、交互传播的平台,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即时性信息共享,文明交流对话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就历时性的文明对话来看,通过在数字平台中展示数字化技术保存的文化遗产,使这些文化能够跨越时间的限制,被现在以及未来的世代所了解和欣赏,为不同文明世代间的对话提供丰富的对话素材和多媒体对线.数字平台为文明互鉴提供有效沟通路径
通过数字平台的“对话式”逻辑架构以及优化的算法推荐,可以显著提升文明交流互鉴的效率和深度。这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亦能够通过个性化的内容推荐增强用户体验,从而使得文化交流更加直接和有效。
数字平台内含的“对话”式逻辑架构,通过留言、互动、标签设置、相关信息推送等,可不断激发参与者之家居设计工作室间的相互交流。这在网络问答社区表现得较为明显,如国内问答平台知乎和海外问答平台Quora等,通过提问和留言互动,汇集了来自不同文化和地域背景的参与者,围绕某一问题展开对话、交流,共同推进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在这样的平台上,兴趣小组通过集体对某一作品的思考和评价,展现了多元化的视角和多维度的解读,丰富了文化间的交流,为文明互鉴提供了有效途径。
作为技术手段的算法推荐,通过对优质内容的推送,有助于将优秀的文艺作品、文化形式进行广泛传播,让优质的文化有更多展示机会,提升优质文化的传播效果。此外,利用智能优化算法,可以根据用户的文化背景、兴趣和行为模式,推荐相关的文化内容和交流机会,提升文化内容的到达率、接受率。例如,平台可以推荐给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海外用户相关的在线课程、历史背景资料和相关文化展览信息,帮助其提高学习和交流的效率、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跨国数字平台中亦存在阻碍交流、加大文化隔阂的不利因素。这表现在:文化信息的片面化呈现加大文化极化、放大文化冲突;虚假信息、计算宣传等新的技术手段,带来文化交流的阻隔和噪音;对跨国数字平台的“他者”化身份建构,带来平台的身份危机及生存困境。
在数字平台发展之初,其曾被寄予促进信息更加自由流动的期待。但随着数字平台的进一步发展,其成为多种力量制衡与较量的竞技场。而掌握更多“文化权力”的一方,往往成为这种较量的获益方。
换句话说,数字平台远非信息自由流动的“乌托邦”。通过对西方跨国数字平台的用户条款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用户条款的编辑准则呈现出隐蔽的意识形态偏见,用户条款的落地执行则呈现出平台私治理的弹性裁量与双重标准逻辑,西方数字平台利用全球互联网治理的空白,实现了内容治理层面跨境的“监管套利”。[1]由多元主体介入的可编辑数字化影像的全球蔓延,情感和情绪意义上的传播生态,秩序化和理性传播内容接收状态削弱,均显示出数字文化给国际传播带来的革命性影响。[2]
美国学者塞缪尔·伍利(Samuel Woolley)和英国学者菲利普·霍华德(Philip Howard)2016年提出“计算宣传”(computational propaganda)的概念,主要指“使用算法、自动化和人工策划展示等手段进行的有目的地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操控和分发虚假信息的传播行为”。计算宣传以互联网为“阵地”,以大数据、算法技术为支撑,或使用社交机器人扮演成难以辨别的人类账户产生大量的在线流量,或根据用户画像进行信息精准投放,成为面向国内外进行信息操控的新手段。
在Facebook、X等数字平台中,均发现了机器人操纵以影响舆论为目的的计算宣传的痕迹。有研究发现,社交机器人通过在推文中主动表明其身份标签,试图引发同一群体的经历、历史记忆共鸣,进而促成观念与立场一致。[3]计算宣传及由此带来的真假难辨的舆论环境,造成了“信息迷雾”,在国际舆论场中制造分裂与仇恨,歪曲事实,操纵舆论,增加了理性沟通、平等交流的难度。
他者是相对于自我而言的,是指自我以外的一切人与事物。在西方后殖民理论中,他者被放置于二元对立体系,指非西方的对象,并且是处于相对劣势的一方,暗指着对立双方的不平等和相互凝视、竞争的关系。他者身上的他异性和不可知性使之具有一种神秘感,对自我来说会产生收编、控制的冲动。[4]跨国数字平台的功能越强大,对进入国而言,“他者”感则越强烈。跨国数字平台的“他者”身份,可从以下维度来认知。
一是作为政治的“他者”。社交媒体平台大数据蕴含着大量社会、文化、政治信息,是十分重要的战略信息,可为地缘政治目标服务家居设计工作室,这也使得跨国数字平台对于进入国来说成为政治的“他者”。二是作为经济的“他者”。数据成为一种原材料,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拥有更多的数据,往往意味着拥有更强大的竞争力。因此,当跨国数字平台掌握大量数据后,其经济能力日益突出,作为经济的“他者”的身份感知也就越强烈。三是作为文化的“他者”。跨国社交媒体平台给文化交流带来新机遇,它打破了基于国家、阶层、趣味、身份的界限,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自由表达声音。也正是由于平台的文化“容纳性”,数字平台中的“外来文化”或与主流文化不相符的文化形式,带来文化“他者”的感知。随着数字平台的不断发展,这种“他者”身份带来的危机感会日益强烈。
习主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5]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最重要的是坚持以下三点: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
文明交流互鉴作为全球传播实践的一种基础性遵循,是对西方现代性二元对立哲学反思的一种结果。要以文明交流互鉴作为价值指引,来对数字平台进行规制,放大其正面效应,从而以渠道畅通优化之力打破文化隔阂,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基础。
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从“文明冲突论”出发,认为不同文化之间无法对话、共存,难以达成共识。孟德斯鸠、黑格尔、韦伯等虽然承认人类文明的多样特征,但认为文明平等交流、包容互鉴具有不可能性和不可行性。
习主席从中华文明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出发,得出“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6]的结论,为文明交往提供了方法指引。
数字平台各参与主体要以文明互鉴为方法参照,秉持平等对话交流、相互借鉴的思想,摒弃文明优越论以及对不同文明“他者化”的思维。跨国数字平台可通过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帮助人们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的真实情况,促进文化信息的自由流通,避免信息的片面性和误导性;建立共同对话的基础机制,在不同文化和国家之间进行对话,寻找到对话的共同点,如共同的价值观、目标或兴趣;通过设立话题、开展活动等方式,为不同文化沟通创造更多机会和条件;还可通过优化对敌视言论、诋毁言论进行把关过滤的机制,为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提供清朗的展示平台。
文明交流互鉴倡导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文明交流互鉴应成为跨国数字平台传播实践的一种基础性遵循,引导数字平台成为促进各种文明平等对话交流的重要场域。
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有助于促进和平与理解,通过数字平台进行的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减少误解和冲突,促进世界和平。可以预见,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可以引导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数字平台共同体,其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共同参与,分享各自的文化成果;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有助于促进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如气候变化、疾病流行等,文明交流互鉴将促进国际社会共同寻找解决方案。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的指引,将有助于数字平台中的交往与对话超越地缘政治和网缘政治的区隔,成为促进文化平等交流的契机和技术逻辑。
文明交流互鉴,既是进行国际传播的目标和价值指引,也提供了国际传播的方法和路径参照。而以跨国数字平台为媒介进行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重要路径。从这个角度来讲,文明交流互鉴与数字平台国际传播之间具有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探讨数字平台国际传播的实践现状和未来发展,并在未来发展中注入文明交流互鉴之内容、逻辑、价值,亦将有效推动我国国际传播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实践落地。
以数字平台为媒介进行国际传播,有两个层面的指向:一是“借船出海”,即以头部跨国数字平台,如Facebook、X等平台进行信息的国际传播;二是“造船出海”,即中国数字平台的出海。
在“借船出海”方面,我国媒体积极在海外数字平台开设账号,并在传播广度和精准度上不断拓展。在传播广度方面,根据CTR海外社交媒体传播数据的监测和评估,我国媒体机构在海外三大社交媒体平台(Facebook、YouTube、X)上运家居设计工作室营近千个社交媒体账号,其中订阅量达到百万级或以上的头肩部账号超过170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均表现出色,位列海外传播力前三名。[7]
在传播精准度方面,中国媒体机构实施多语种精准传播战略,多个小语种账号粉丝规模超过或比肩国际媒体同类账号,成功地扩大了其国际影响力。我国企业也积极通过海外数字平台开设账号,传播企业形象。如华为于2009年12月入驻Twitter(现更名为:X)建立账号,截至2022年9月共有粉丝930万,总计推文数3.76万条,日均发布8条推文,经常以回复评论或点赞的方式加强同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活跃度较高。[8]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企业通过搭建信息传播平台,走出国门,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连接。
数字平台出海类型日益丰富。这些数字平台既有以 TikTok 为代表的用户生产内容的社交媒体平台,亦有短视频内容平台、微短剧平台、聚合数以万计企业的电商平台,以及聚集兴趣群体的游戏平台、语言学习类平台、网文平台等。
数字平台出海正在从内容输出扩展到在地化生产。以微短剧平台Reel Short为例,其一改译制国内短剧等传统做法,采用“国外本土演员+海外拍摄”的生产与制作模式,根据在地文化语境设计台词,并引入西方经典题材设定。[9]这增强了对欧美受众的文化贴近性。在网络文学平台方面,阅文集团的Webnovel等网文平台在吸引中国作者写作的同时,还吸引了不少海外作者加入到网文创作团队。
我国数字平台国际传播在内容生产与呈现、数字平台拓展、价值理念等方面还面临症结与阻力,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本土化水平等有待提升。
一是内容生产与呈现方面。我国“借船出海”的媒体机构在内容呈现、互动交流、话语引导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我国出海数字平台的内容规模、国际化程度还相对较低。以视听平台为例,我国出海视频平台内容规模小,主要以国产内容为主,且多落地在东南亚等地区,或其他海外华人群体。
二是数字平台拓展方面。出海媒体中粉丝数量可观的多集中于媒体机构,企业账号、个人账号的影响力总体上较弱。出海的数字平台虽然在下载量、日活用户方面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与头部平台相比优势不明显;还有一些数字平台仅针对周边部分国家开放,并没有开启全面出海的模式。
三是国际传播环境方面。数字平台在进行海外拓展过程中,面临进入国“他者化”的审视。以TikTok为例,其自从进入美国以来,就面临着数据安全、隐私侵犯、不良导向方面的指控。美国的打压严重损害了中国正当的海外商贸利益,助长数字领域的技术民族主义和意识形态化倾向,阻滞数字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全球数字联通进程家居设计工作室。[10]
在文明互鉴视域下,以数字平台为媒进行国际传播,还需在内容生产、平台拓展等方面进行破题与突围,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与数字平台发展的良性互动。
在内容生产上,鼓励用户参与内容的创作和分享。用户生产的内容因为具有贴近性和生活化的特点,往往能带来较好的传播效果。以“洋网红”制作的内容产品为例,其吸引大量中外网友的关注,并且在围绕内容衍生的社交中形成话题域,从而吸纳不同地域不同国度网民的参与家居设计工作室。另外,通过线上文化社区打造及线下活动联动,形成用户与平台、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增强用户的平台黏性和活跃度。
在合作机制上,增强数字平台的国际合作。通过项目合作、海外并购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文化生产,共同开发数字产品。在运营策略上,结合在地化生产和国际化运作,促进跨国数字平台既具全球吸引力又贴近当地文化,增强平台对多元文化的吸引力。例如,腾讯视频对马来西亚Iflix平成收购,并以此为基础建设腾讯视频海外版WeTV平台,利用Iflix已有的强大本土网络和人员班底,来更顺畅地拓展在东南亚视频流媒体行业的业务。WeTV不仅尝试将中国热播电视剧引入东南亚地区,还与本地团队合作生产剧集,以增强产品的本土化程度,提升接收效果。
目前,通过对用户标签化构建数据模型来探讨用户的行为特征,从而建立用户画像,成为大数据驱动的用户行为分析的重要方式。数字平台中有大量的用户数据,如基本信息、留言互动等,为进行用户画像从而实现精准传播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数据分析用户行为,优化内容推荐算法,可提高内容的分发效率,增强用户的平台黏性。
利用数据手段进行内容呈现,提升内容的创作效率和传播效果。数智技术与创意内容生产的深度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以AI、XR、VR、元宇宙为代表的技术基础,已成为媒体再造生产与传播底层逻辑的核心要素。对于专业化的文化内容生产团队来说,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在媒体产品中的生产运用,借助数字技术带来的内容生成的便利,生产爆款、优质产品,提升信息制作效率和传播效果,以优质产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算法是平台推送信息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它使人们从海量信息中解放出来、快速找到最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信息茧房等负效应。特别是算法中如果掺杂了经济利益、意识形态操控,会出现观点极化、诱导沉迷、价值导向错乱等问题。
基于此,算法的设计和应用应当考虑伦理问题,如国际数字平台在进行算法设计时,需要引入社会责任的考量,确保算法的应用不仅追求平台的经济效益,更服务于社会的福祉,如避免算法的文化歧视、对少数群体的文化亦给予平等的推荐展示、确保算法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
目前,全球网络空间中南北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网络霸权仍然强势。网络空间面临发展不均衡、治理主体不平等,网络主权争议不断、治理规则不公正,网络空间不安全、网络秩序不合理,主体协作不到位、合作共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11]
针对这些问题,要积极参与制定国际互联网标准,倡导和平、主权、共治、普惠的原则,构建各国平等的国际互联网权力秩序,实现全球互联网的多边共治,提升网络空间协同治理机制,提升“全球南方”线.价值突围:文化自信与文明互鉴
文化自信是人们对自身拥有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具有充分的信心,并自觉投身到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去。文化自信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动力。
在价值维度,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做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积极发掘者、传播者、展示者,在本民族文化长河中寻找自身文明的优势,并结合新的技术条件对优秀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这一方面,近年来博物馆文创“出圈”值得借鉴,其通过产品活化、复合文化艺术空间打造等,以文创产品为壳、文化价值为核,用技术手段增加参与感、新鲜感,促进了古今对线)以文明互鉴推动文化繁荣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和价值循序。秉持文明交流互鉴理念,在数字平台信息的价值呈现上,要通过技术手段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呈现,并引导不同文明之间的良性互动互学互鉴;通过平台规则制定,合理地平衡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在运行逻辑上,在技术逻辑中加入伦理逻辑,以文明交流互鉴为底层逻辑,优化平台规则、秩序,致力消弭偏见,并为之提供机制保障和道德伦理底色。通过平台的规则公约制定等,提升各参与主体的国际传播素养和跨文化交际素养,打破信息茧房和交流阻隔。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跨国数字平台正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新舞台。数字平台不仅拓宽了交流的广度,也深化了交流的内涵,但同时也面临着有效沟通不同文化、打破交流障碍的挑战。为了推动文明交流向更深层次发展,要以文明交流互鉴理念为指引,以数字平台为重要载体,推动中国的国际传播在内容创新、平台建设、价值传递等方面实现“三重突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将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也是对全球文明多样性的丰富和贡献。
【本文为山东省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山东省社科科学规划研究重大委托项目“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际传播研究”(编号:24AWTJ07)成果】
邱凌,穆静: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的数字平台国际传播与“三重突围”[J].青年记者,2024(10):1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