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讯“四喜丸子”被翻译成“四个高兴的肉团”、“红烧狮子头”被译成“烧红了的狮子头”、“麻婆豆腐”被译成“麻脸的女人做的豆腐”……国内的很多餐馆推出了双语菜单,但闹出了国际笑话。明年在咱们家就要举办奥运会了,会有更多的外国游客远道而来,到时候,面对坐在餐桌前点菜的客人们,怎么去解释清楚我们的美味佳肴呢?
北京市旅游局在网络上公布了《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讨论稿,从本月23日到9月1日对菜单的英文译法征求市民的建议。有网友建议征求一下海外中餐馆对菜品译名的意见。海外中餐馆的菜单翻译,使用标准的当地语言,更加容易被外国人接受和理解,所以只要去粗取精,确实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借鉴。
在美国和欧洲的中餐馆中,中文菜单翻译英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音译”。音译就是把菜品的中文名字用拼音写出来,这种方法简洁直接也很有特色。比如豆腐,虽然可以译成“大豆乳酪”,但更多的是用“TOFU”一词即可,美国人点菜已经会正确地说“TOFU”,还知道它有益健康呢。还有像“担担面”(DANDANNOODLES)“云吞”(WONTON)等餐点,直接用拼音命名,含有一种“我有人无”的自豪。反正国外没有相对应的食品,那么就用我们的称呼好了。
这种方法,在其他国家的餐饮里也屡见不鲜:日本寿司(SUSHI),日本清酒(SAKE),朝鲜泡菜(KIMCHI)都是直接用音译,这已经在西方获得广泛的采用。而现在国内所说的法国的“香槟”,意大利的“比萨”都是原汁原味音译而来,如今还有谁不知道那些是什么东西呢。
以用料为主的翻译——主要介绍菜肴的主料和配料,先写好其中的鸡肉、牛肉或海鲜的种类名称,再加上青菜、果仁等配料的名称,像香菇(BLACKMASHROOM)、鲜笋(BAMBOOSHOOT)都是中餐常用的材料,外国人多数不会大惊小怪,会照吃不误。
以味道为主的翻译——在用料之外,强调调味的作料,把椒盐、麻辣、甜酸等味道注明在菜单上,这对外国人点菜会有很大帮助。要知道外国人给予中国菜“用舌头来吃的饭菜”的美誉,很多时候他们来吃的就是味道。加了青葱、芝麻等,都是特色风味,不妨一一写出。不过,在北美有一道很受欢迎的菜“甜酸肉(鸡)”SWEET ANDSOURPORK(CHICKEN),与国内所说的“糖醋里脊”并不完全相同,它的色泽金黄,味道也偏甜,有果汁味,可能吃惯了这道菜的外国人到了国内会弄混。
以烹饪法为主的翻译——把常用的煎炒烹炸方式译入菜名,既符合中国菜的传统,又能显示中国菜的制作艺术。菜肴爆炒的浓香、油炸的酥脆、清蒸的清淡都可以充分在文字中显示出来。
在海外,红烧一般会明说是用酱油(SOYBEANSAUSE)做的家居设计工作室,而不是笼统地说是BROWNSAUSE,这样不喜欢酱油的外国人就可以不点这道菜了。
这个译法似乎又回到了音译法,但实际上却增加了更多的文化底蕴。细看外国菜谱会发现,法国的奶酪、德国的香肠有很多都注明了产地和风味,而且他们的这些地名即使出现在英文菜单上,也全都使用原文拼写。所以我们的“西湖牛肉羹”、“蒙古烤肉”、“上海酱鸭”,也可以写上这些特色地名的汉语拼音,或者加注“SHANGHAISTYLE”(上海风味),顺便也给外国朋友们来点地理知识。
同样,借类似“东坡肉”、“左公鸡”、“麻婆豆腐”等菜式中的人名,就可以向外国人介绍一下这是中国诗人苏东坡,著名将军左宗棠等人所喜爱的食品以及四川妙手阿婆的拿手菜等,增加进餐时的趣味话题和交流。
1.使用所在地通用名称和烹调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叉烧肉”,只要写成“BBQ烤肉”(涂了浓调味汁的烤肉),北美人就心领神会了。而我们常说的“荷兰豆”,在美国和加拿大被称为“雪豆”,翻译时需要注意。
2.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礼仪之邦,要尽量避免暴力、性等字眼。比如“童子鸡”,只要写成“很嫩的鸡肉”就可以了,有的餐馆翻译成“未过性生活的鸡”就会被笑话了。想来咱们老祖宗发明这道菜的本意,也只是要标榜材料的鲜嫩爽滑而已,没有谁要打听鸡宝宝的私生活。
中餐菜名翻译成英文,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表达方法。例如“宫保鸡丁”这道菜就有以下3种译法:
在欧美的韩国、西班牙等餐馆在将本国菜单翻译成英文时,都有一种通用的方法,让食客一目了然:音译主菜名家居设计工作室,括号内解释其烹调方法、特色作料等,再附以图片。
桌上的菜单毕竟与饮食文化百科全书不同,菜单翻译最主要的功能是告诉外国食客餐桌上菜肴用什么原料做成、是什么味道以及简单的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