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往年一样,今年“五一”的促销活动各家还是卯足了劲,争取在市场中分取一杯羹。团购、集采、礼品、满减、折扣活动热闹登场,有商家打出了“冰点价”的促销口号,店铺销售人员也一再向咨询中的顾客强调“五一活动史无前例,下次这么大的力度就是十一了,可到时产品可能会整体调价”。但消费者对于五花八门的促销手段并不像过去一样买账。从现场情况来看,相比火热的咨询场面,成交量并不火爆。在某家瓷砖店,一位消费者对记者说:“光看打折促销宣传不够,还是要多走多看。”
橱柜品牌依然以“整体厨房”概念为卖点,几乎每个品牌都会推出一两款性价比高的整体套装橱柜作为特卖,不同品牌的特卖折扣能够达到6折,甚至5折。同时,不少品牌会将抽油烟机、灶台及各类厨具配赠给消费者。
小长假结束后,记者采访了多家瓷砖、卫浴、橱柜等品牌的市场负责人。对于“五一”的销售状况,他们普遍的回答是:“还可以,跟去年差不多,增幅不大。”但同时,他们也表示,由于对“五一”市场状况早有预期,所以对今年的平淡表现并不意外。马可波罗品牌企划部负责人范丛敏坦言,五一销售市场并不好,虽然相比去年有所增长,但并不像去年那样呈现火爆的增涨现象。
提及市场平淡的原因,范丛敏认为这与房产、消费者心态及促销期相近等因素都有关系。首先,房地产市场在去年受到了政策影响呈现低迷。家居装修作为与房地产紧密相关的行业,其受到的影响大约会滞后一至两年,今年“五一”的市场情况便是这一影响逐渐显现的结果。第二,由于现在市场不稳定因素较多家居设计工作室,许多消费者并不急于购买,而是采取观望的态度,谨慎出手。最后,由于“五一”促销期与“3·15”促销期相距不远,许多消费潜力已提前释放。
尽管建材市场总体表现平淡,但在记者的走访和采访中,仍然发现了一些销售亮点。
记者在走访各大卖场时发现橱柜品牌的客流量相对较大,即便是在“五一”结束后,各品牌展厅内仍有不少咨询的消费者。家住东五环的田先生4月底刚刚开始装修,趁“五一”活动期间选购了一套橱柜,正在与店员协商送货事宜。在对几家橱柜品牌负责人采访后,他们也对今年的销售状况较为满意。志邦厨柜企划营销经理何富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对市场的乐观态度。据他介绍该品牌今年“五一”的销售量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虽然比不上“3·15”活动期间的销售总量,但在增幅上明显超过了当时的60%,因此他对下一阶段的市场预期也很看好。
在建材市场普遍表现平淡的情况下,橱柜能够交上一张满意答卷的原因,与其市场环境与背景有关。中国消费者接触整体厨房的概念比较晚,欧美的厨房整体配套率在55%到60%之间,而中国只有5%左右。因此目前中国橱柜业的发展落后于其它建材行业,但市场潜力非常大,随着厨具行业的深入发展、中国消费者对整体厨房概念的逐渐接受和认可,橱柜市场呈现出升温迹象。所以在建材行业市场遇冷的情况下,仍然显现出了上升势头。
在市场形势并不乐观的情况下,不同品牌出招不同。中小品牌一般依靠促销、价格战来赢取消费者的芳心,但记者在走访中看到,一些知名的瓷砖、地板品牌除了参加卖场的活动外,一般只推出了几款特价产品,除此之外没有更多折扣。但其销售状况并不比同类产品差。一位正在选购产品的女士说,价格贵但产品确实很好,有些小品牌也会模仿这家的花色,但看来看去还是不够地道家居设计工作室。
记者发现与中小品牌的热闹促销相比,大品牌的确表现得更为“淡定”。通过与销售人员及店长的交流,记者了解到家居设计工作室,这类品牌店内的活动并不多,主要原因是不希望消费者因为产品价格浮动影响购买决定。他们更希望通过优质的产品,专业的建议,以及良好的售后服务吸引消费者。而且,这类品牌的消费群体也普遍为经济实力较强、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这一销售思路也符合其产品对象的特点。
目前消费者已经逐渐趋于理性,不会单纯因为促销活动的诱惑而心动。他们在选购之前,会从产品、价格到售后几个方面至少比较五、六个品牌才会做出决定。另外,随着80后开始成为家居建材市场的消费主力,这一代消费者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的生活态度决定了装修过程中的消费行为。他们愿意为高品质的生活投入更多资金。所以低价促销并不能成为吸引这类消费者的主要因素。同时,这一代消费者掌握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在消费前往往会做足功课,对于产品的优劣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不易受到销售人员的“忽悠”。
今后消费者将更加强调建材产品的功能性需求。过去几年,一些概念型产品颇受欢迎,但随着消费者对产品专业认知度的提升,他们将抛弃那些华而不实的概念包装,将诉求转向质量可靠、持久耐用、美观舒适的产品。在这一过程中,那些注重产品、服务升级的品牌将更受消费者青睐。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高端人群的消费势头并未减弱,而且他们比以往更愿意亲自参与到装修过程中来。过去这部分消费人群习惯于将装修交给家装公司全包。随着观念的转变,这一类人群也越来越愿意参与到对自己家的建设中来。
根据这一消费习惯的转变,建材品牌在与这类客户的对接中,应该更加注重提升他们的消费体验,使他们有参与感。与这类消费者保持沟通,将品牌的新观点、新趋势传递给他们。(实习记者 舒靓)